澳大利亚有军队吗?战斗力如何?为什么一次二次世界大战都没看见澳大利亚军队的影子啊
澳大利亚当然有军队,还是一只曾经“屠杀”过20万日军的部队。
澳大利亚现有国防军约6万人,澳军建军至今资质平平,未有卓绝战功。迄今为止以澳军总规模、武器装备、训练水平,特别是其所在地理位置上来讲,澳军在世界军事力量中可以忽略不计。
但澳军曾干过一件“屠杀”20万已经投降日军的事情,不但没有招来全球爱好和平人士的谴责,反而是了解事情经过的人无不拍手称快!
原来,这缘自于日军与澳军之间宇宙般深的深仇大恨!
二次世界大战中,澳大利亚曾派遣15000名将士参加东南亚战役,但不幸的是这支部队最后被俘虏到魔鬼日军手上。日军士兵对这些已投降的澳军俘虏,进行了各种各样惨无人道的折磨:比如说把士兵绑在大树上,然后一刀一刀的慢慢刺死。
还有更令人恐怖的是,日军拿着刺刀对准澳军士兵眼睛,让奥军士兵品尝着骇人的恐惧,然后一刺刀刺下去把这只眼睛捅瞎!日军还有更令人发指的行为,那就是日军缺乏粮食时,竟割下澳军俘虏身体上的肉作为他们的口粮……澳大利亚被俘士兵一共有15000人,可是最终活下来的俘虏不足7000!而且死去的士兵又是死得那样悲惨!
日军在澳大利亚士兵身上所犯下的种种反人类暴行,澳洲军人铭记在心,他们发誓对这支魔鬼军队一定要全部枪毙而一个不留。因为澳大利亚人已经看明白了:日本这支军队是从地狱里放出来的魔鬼,他们与人类的区别在于日本军队没有心,没有人性,他们是一群披着人皮外衣的恶魔!
另外澳洲建国至今,其本土历史上唯一一次遭到外国军队袭击,也是日本人干的。那是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动200驾飞机对澳大利亚北部达尔文港非军事目标狂轰滥炸,造成了平民243人死亡,近400人受伤。
1942年3月,美澳联军司令迈克阿瑟打响了新几内亚战役。在靠近澳大利亚的新几内亚岛上集结着本来准备用于进攻澳大利亚的20万日军,但是还没有等到日军发动进攻,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军就率先对他们发动了攻击。
被切断后勤供给的日军缺少弹药和食物,面对装备精良和火力占据绝对优势的美澳联军的攻击,很快就溃不成军。日军躲进岛上的岩洞里,但是时间久了,新几内亚岛潮湿的空气,使躲藏在洞内日军大量滋生皮肤病,大批日军皮肤溃烂死亡,所以绝望中的日军纷纷走出洞外向澳军投降。
但是令这些己经崩溃到放弃武士道精神投降的日军士兵没有想到的是,对日本人已仇恨到骨髓里的澳大利亚军人,发誓为死去的同胞报仇,他们绝不接受日军的投降!澳军士兵是只要见到活着的日军一一包括那些失去战斗力的伤员,只要是活着还有一口气的日军士兵,都被澳大利亚士兵统统杀死!
澳大利亚现有军队10万人,参加过一战二战,一战时在中东澳军骑兵第一师击败奥斯曼帝国还参加了达达尼尔战役,二战主要在太平洋和日本作战,前期在北非和德意军团作战,还参加了诺曼底登陆
澳大利亚国防军(英文:Australian Defence Force,缩写ADF)是负责澳大利亚国防的军事组织,包括澳大利亚皇家海军,澳大利亚陆军和澳大利亚皇家空军。
澳大利亚实行志愿兵役制。截至2012年4月,现役兵力为5.9万人,预备役兵力约2.2万人。
常规军中,陆军3.06万人,编成第一师司令部(Headquarters 1st Division)、部队司令部(Forces Command)和特种作战司令部(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三个司令部;海军1.42万人,下辖14个主要海军基地;空军1.42万人,下辖11个主要空军基地。截至2009年12月,被派往海外执行任务的共计3228人,包括1550人派往阿富汗参加北约领导的反恐多国部队执行反恐任务,811人派往中东,82人派往伊拉克,654人派往东帝汶,80人参加地区援所(所罗门)团等。
澳大利亚国防军网站27日公布信息,招募外国士兵、海员和飞行员,并为其提供快速入籍通道。
因为按扩兵至5.5万人的计划,澳大利亚国防军无法在澳国内招募到足量士兵。由于人员短缺,澳大利亚海军6艘潜水艇现已无法同时行动。
《澳大利亚人报》报道,国防军尤其青睐因政府缩减国防开支而"失业"的英军士兵。报道说,澳大利亚海军已派遣代表团前往英国,调研英国国防开支缩减后海员"失业"情况。
受财政紧缩政策影响,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2010年10月宣布4年内将国防预算削减8%,1.7万名英国士兵不得不在"瘦身"计划中"下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澳大利亚军队绝非弱鸡!
1931年,也就是二战爆发之前,澳大利亚才取得内政外交的独立自主权,成为英联邦的独立国家。
在1931年之前,澳大利亚归属英国的自治领,只是名义上的国家而已。
不过,澳大利亚人基本都是英国后裔,同英国的关系亲密。
一战中,澳大利亚也有参战,但基本是在英军序列中,等同于英军。
一战的特点是惨烈,步兵损失巨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军队都在英军序列作战,伤亡自然也是惊人的。
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澳大利亚军队有3个师参战,伤亡极为巨大。战役结束后,3个师共有2万3000多人伤亡,损失接近一半。
而战争后期,1个澳大利亚师临时投入战场,作为生力军去冲击德军阵地。然后不到一周的战斗,该师就伤亡5500多人。
然而,澳大利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战争期间,40多万澳大利亚青年参军,其中33万人作为一线士兵被送到各个战场,伤亡接近百分之五十。
澳大利亚有军队,而且在1901年就有了,那时候澳大利亚联邦刚成立,是英国的自治领。初期主要是陆军,1911年建立了独立的海军,1921年建立独立的空军。1931年澳大利亚成为独立国家,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澳军参战的次数很多,甚至超过了英国。因为澳军不仅追随英国参加一战,二战的北非、巴尔干、意大利、欧洲大陆,还追随美国参加太平洋战争、50年代的CHAOXIAN战争、60年代的越南战争、1991年的科索沃战争、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好战程度在世界上也很罕见。澳大利亚对周边的介入夜很深,东帝汶就主要是澳大利亚从印尼身上割下来的肉,使之成为一个新国家。
澳大利亚与美国一样是移民国家,但“白人至上”的思想比美国严重的多,甚至认为自己的“纯度”是最高的。因此,澳大利亚追随英美参战,一方面是向英美交“战争税”,以作战换取英美的扶持和安全庇护;另一方面是种族优越论作祟,要大杀四方,巩固白人对世界的统治。
澳大利亚军队的战斗力不错,很顽强、凶悍。一战期间,澳大利亚全国只有450万人,却追随英国,向欧洲出兵33万余人,参加的最重要战役是加里波利战役,澳军与新西兰部队组成了澳新军团,其中澳军有5个师。在协约国方面,澳军作战最勇敢、最顽强,伤亡也很大,阵亡61966人、伤残152171人,占出兵总数60%以上,全国人口的4.67%。如此大的伤亡比例,在一战参战各国中是罕见的。
厦门北站时代广场有什么
上游型1960号蒸汽机车静态展示于中国厦门北站已南的时代广场东南角。2019年5月8日拍摄。
上游型蒸汽机车,代号SY。主要用于工矿企业,支线调车和小运转。上游型1960号蒸汽机车根据资料原车号为1122号。车辆保存尚可,制造厂商铭牌和总风缸铭牌都已经丢失,外观锈蚀并不严重。根据在煤水车的铭牌,这车是从杭州卖到此地的。2011年左右陈列于此。
厦门北站时代广场是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拥有多个楼层和丰富的商业业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商品类别:时尚服装、鞋包、化妆品、珠宝首饰、数码电器等。
2. 餐饮娱乐:美食广场和各种咖啡厅、快餐店、火锅店等,同时还有影院等休闲娱乐设施。
3. 生活服务:健身房、银行、超市等实用设施。
特色:
1. 交通便利:厦门北站时代广场紧邻厦门北站,距离市中心也不远,交通非常便利。
2. 品牌丰富:广场内有很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商铺,让消费者可以购买到高品质的商品。
3. 多元化业态:除了时尚服饰和奢侈品牌商铺外,还有各种美食和娱乐设施,让消费者可以尽情享受购物之余的休闲娱乐体验。
总之,厦门北站时代广场作为一个集购物、餐饮、娱乐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中心,具有丰富多彩的商业业态和便捷的交通优势,是一个值得消费者光顾的地方。
去过泰国的朋友可以给我推荐景美人少的海岛吗
泰国最南部的koh lipe,属于tarutao国家保护区。岛的面积不大,游客并不是太多,但是岛上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可以定亚航的车船联运,从廊曼飞合艾耗时一个小时左右,下飞机后再做车到satun码头耗时两个小时左右,到码头再坐两个小时的船就到达koh lipe了。
所见即所得,此图无任何后期加工,调色。酒店门前沙滩实拍!路途虽然遥远,但这里的景色绝对值得你付出时间。
其他回答都很仔细了,我再推荐一个,蔻丽KHAO LAK没有其他那么有名,但是有超长连绵的沙滩,一堆海滩酒店可选,商业不如其他发达,但度假品质不错,人也相对少,同时去斯米兰岛、苏林群岛和达差岛的几个码头都在附近。
泰国的美岛是出了名的。我推荐几个我去过的吧。
我去过芭提雅的可兰岛两次,很安静很美丽的一个地方。商业性质不强,游乐设施不多,适合静静的吹吹海风听听海浪。
沙美岛也很不错。白色的沙滩。很安静~
象岛。象岛很大很原始。因为地理位置离得远。整个岛很大,有各种各样的海岸线可以欣赏。真的很美。如果时间充裕,真的可以去象岛常住。
夏朝是《史记》记载的朝代,也进入了教科书,为何西方人还是不认同
谢谢题主的提问。正如题主所说,夏朝是《史记》中记载的朝代,也写入了教科书,但西方人至今没有认同夏朝也确属事实。
夏朝是否存在?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和考古学界面临的一道共同难题。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解答,国内外学术界普遍抱着非常审慎的态度。不敢与诸位专家学者共论,作为一枚文化领域爱好者,只是简要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考察一个朝代是否存在,至少需要两条标准。一是有可靠的文献记载,二是具有考古发掘的实物,尤其是有相关的文字佐证。以上两条必须相互印证,才能证明某个朝代的存在。
实际上,时至今日,不仅西方学术界不认同夏朝的存在(个人认为与“西方双重标准”、“有色眼镜”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国内学术界对于夏朝是否存在也一直存有争议。原因至少是因为暂时还没有发现确凿且令人信服的考古证据来证明夏朝的存在。
个人觉得,对于夏朝,不能说“无法证伪它就是存在的”,也不能说“无法证实它就是不存在的”。这两种观点都存在逻辑上的错误。无法证实或证伪的情况下可以存疑,但存疑不代表否定。当然,我们可以“相信”。但相信是一回事,证实又是另一回事。
个人一直相信夏朝是存在的。例如,不仅《史记》,《尚书》中也有多篇对夏朝的记载,周初的人经常把夏朝与商朝、周朝相提并论。那时距离史书记载的夏朝灭亡仅500多年,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同时,期待着有关夏朝的令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考古遗址早日发现。
以上个人观点难免肤浅偏颇,欢迎各位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原创和码字不易,若有所启发敬请点赞或转发。我是漫步世界遗产,喜欢独立思考,远离人云亦云,专注文化领域,探究传统文化,每日分享美文美图。斧正更多拙作,欢迎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谢谢。
真知堂说上古史;
对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界一个最乏人问津的领域。春秋时期,孔子那么博学,对于夏时代的故事依然说我知道的不多,得去杞国问一下。杞国,春秋小国,乃夏之后裔。杞人忧天说的就是杞国的故事。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春秋孔子时期,夏朝离当时已经非常久了,所以缺乏更多的文献资料和史料,更不要说文物证据了。
夏朝之否定,首先不是西方人否定的,提出中华文明5000年的,恰恰就是一个西方人,号称仰韶文明之父的安特生。他在中国甘肃陕西一代考古,发现了仰韶文化彩陶,并对中国上古史有不少研究。但囿于当时的学术高度,他误以为此类彩陶乃至于西方属于很正常的事。
真正的疑古派是以民国时期学者胡适,顾颉刚师徒为代表的怀疑一切历史。但当时为什么他们的理论那么流行,原因在于民国时期是个革命的年代。往下的意思你就自己去联想联想,不用我说得太白了。
再往后走,以张光直为代表的美国培养的史学家,基本上依托的都是西方学者编撰的理论。以笔者手头上这把《中国文明史》为例,这本书是美国学者康拉德.希洛考尔和米兰达.布朗所著,应当说代表了西方史学家对于中华文明的普遍认知和理解。
在第一章 上古时代的中国里,从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1000年这个时间段里,分为几节,第一节新石器时代,第二节中国文字的起源,第三节青铜时代的出现,第四节,商朝。也就是说他们认为根据中国是史料,应该是公元前1766年到前1122年为商朝。
按照这个时间段来定商朝,那么作者所言的“商文化的最早证据来自于一个名叫二里头的遗址”就极为正常了。而对于郑州二里岗文化,作者明显出现了错误,他们说:‘商代后期的遗址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二里岗,这一遗址暗示了到公元前15世纪和14世纪时,国家和社会已经更为复杂了,’。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稍微了解商周文化的朋友都会看出错误何在。
郑州二里岗文化第一不是商代后期,属于商代早中期,第二不在西北,在中原。第三不是公元前15世纪的商朝遗址,那个遗址是大名鼎鼎的殷墟,在河南安阳。
笔者手上的书为2008年第一版,《中国文明史 第二版》,暂且不说对于二里头是夏是商如何论断,这属于学术争论范围,仅就美国学者写出的这部教科书式的理论而言,对于二里岗文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是极为低下的,遑论更早时期的二里头文化。
中国历史凭什么非得让外国人承认?夏朝历史有无文物佐证我不知道。但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可是做了近20年的准备,这种准备不仅仅是收集资料,还到有关历史的实地调查。我前年去了趟浙江绍兴,那儿的大禹陵是不是文物?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中有关于夏王朝方面的记载,但是尽管我们中国人都坚信夏朝的存在,但是西方人却并不认同,主要原因如下:
缺少夏朝文物实证
由于夏朝距离现在数千年之久,并且期间战争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实证文物出现。但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等。能够被写进《本纪》的,都是王朝的皇帝皇后才有资格。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后朝为前朝修史,尽管不能做到完全客观公正,但是还是很有意义的。
中外做事方式不同
西方要求文献和实物要相互印证,才承认存在。比如我们浙江杭州良渚文明,正好实证了我们上下5000年文明的说法,因为文献和实物相互印证了,西方的做法更为严谨,严格按照流程办事,缺点是不够灵活。
下图 5000年文明实物印证者--良渚文物
下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也就是上面2点的差异,导致夏朝不被国外所承认。
谢谢邀请
其实不光光是西方人不认同,国内考古学界同样有疑夏的声音,比如主持二里头考古发掘的许宏。
其实对于夏是否存在,或者到底哪一个遗迹是夏。甚至还有人提出反证。
目前关于夏的记载,最早出现的周代的青铜铭文上,但这已经和历史中的夏相隔数百年了。以后世的记录,遗迹历史的规范性,要弄清楚几百年前元明时期的事情,都很困难。以古人当时,就更困难了,夏朝的记载少,而且多带有神话色彩,这对于确定夏确实帮助并不大。
夏朝之所以被怀疑,最直接的依据就是夏朝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就好比你发现一个古墓,没有直接的文字记载,你就无法证明他是谁的墓一样,墓主只能存疑。
目前国内发现,并被确认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这是一种成体系的文字。正是因为甲骨文的出现,原本也被怀疑的商朝的地位,才被最终确定下来。
按照史记的记载,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那么甲骨文的记录就要远远早于周代的铭文。按说甲骨文如果有夏的记载,那么其可信程度,将远远高于周代的铭文,毕竟在历史中,夏商是衔接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目前的考证来说,甲骨文中记载的历史与后来史记中的历史有不小的出入,这也正常,后代朝改前朝的事情多有。但关键是,甲骨文中找不到任何关于夏的记载。
周有夏的记载,商没有夏的记载,那么问题来了,是商人在说假话呢,还是周人,目前的历史普遍是根据周后来的记载来的,毕竟甲骨文是到清末才出世的。
那么甲骨文中没有夏说明了什么,而且更奇怪的是,甲骨文中有禹的记载,他们对于商朝始祖的记载也有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什么?
中小学《历史》教材明确告诉我们是夏朝。由于没有明确的考古学证据支持,西方学术界一直拒绝承认。大部分西方学者的态度并不是否认夏朝的存在,而是认为目前的证据不足以将其列为信史。
的确,按照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包括今人发展倡导的“四重证据法”的要求,夏史的充分证明和深入研究还远未完成,相信随着文献学、考古学、人类学和新科技的应用,这一天已不再遥远。
《史记》虽然存在错误,但基本上认为是一部严谨而伟大的历史著作。
对于五帝时代,太史公都对他的整理记述有很大的信心,更何况之后的夏代呢?
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夏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在殷墟被挖掘之前,商代考古同样处于空白,然而甲骨文的解读接近完美的印证了《史记》等记载的商王世系(对照表附本文末尾)。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史书中的夏王及其历史事件也基本可信。
夏后期都城斟鄩就在已经挖掘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或者巩义稍柴遗址。
读过《尚书》的朋友们会发现,这本书把最早的朝代称为虞朝,包括唐尧和虞舜执政时期。或者把尧、舜再分开,即唐、虞。
如果说黄帝仅仅是传说中的人物的话,尧、舜、禹的存在是不容怀疑的。他们都是曾经的华夏部落联盟首领。
网上常有人认为西方人不承认中华五千年,不承认有夏朝的存在,我想问真有此事吗?有何证据,是哪位西方人不认可中华五千年?老严刚在微信看了一个美国人所拍的二次大战,中国人抗战的长篇历史宣传记录片,影片在介绍中国历史文化时,一再反复讲“中国有四千多年文明历史”,而中华四千多年,正是夏朝,夏朝元年,是公元前2049年,史曰,岁在壬子!严格地讲,这四千多年,甚至包括了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在内的历史!
不是西方人不认同,我也不认同,所有秉持科学历史观的人都不会认同。
历史是一门科学,就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和定论。我不是说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可笑,这当然是高尚的情操,但用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去研究历史却是可笑的,和当年义和团没有什么分别。
商朝拥有灿烂的文明,文明不可能从天而降,所以理论上讲,商朝之前肯定还有某个政权,也许不是国家,只是原始的部族,但也肯定会有,这是定论,但那个政权叫什么,在哪里,什么制度和规模,这些我们都一无所知,还需要时间去考证。
北宋发生的方腊起义,宋江起义,哪个影响大
北宋末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各地起义此起彼伏,而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然而,由于《水浒传》的影响,大部分人对于宋江起义更为熟悉,甚至认为宋江起义的影响力要比方腊起义更大,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北宋末年,朝廷为了解决财政困难,遂将梁山泊八百里水域全部收归“公有”,对入湖捕鱼、采藕、割蒲的百姓根据船只大小收取重税,并对违禁者以盗贼论处。然而,本就贫苦的百姓哪里承受的起税赋,靠水吃水的百姓生活无着,对朝廷的不满开始集聚到了极点。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正式宣告起义,并随即率兵攻打河朔、京东东路,“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后又转战于青、齐至濮州一带,先后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
同年十二月初二,宋徽宗赵佶接到起义的消息,在亳州知州侯蒙的建议下,采取“赦过招降”之策,派人前往诏安,但并未成功,于是派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则避敌锋芒,率起义军自青州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一年有余。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领义军攻取淮阳后,从沭阳乘船进抵海州(今连云港)。海州知州张叔夜派遣探马探知义军动向,在得知宋江以十余条钜舟直趋海滨后,遂招募精锐士兵一千余人在近城处设伏,另派小股部队踞海诱战。
同年五月,宋江果然率兵登岸来攻,结果遭到张叔夜的伏击,战败的同时,船只也被焚毁,退路断绝之下,宋江等人遂战败被俘,起义就此被镇压。宋江战败接受诏安之后,是否参与平定方腊起义的战斗,目前史学界仍有争论。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在北宋末年的时候,因为朝政的腐败导致民不聊生,每个地方的起义也开始了,在这其中对我们来说最熟悉的便是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了。因为好多人都看过水浒传,所以大部分人都觉得宋江起义是更熟悉的,都以为方腊起义的影响力不如宋江起义的影响力大。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宋江起义是在宣和元年(1119年)到宣和三年(1121年):在北宋末年的时候,财政困难挺大,朝廷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逐渐地把梁山伯的水域全部收为“公有”的了,这一水域一共有八百里。对于下水捕鱼,割蒲的老百姓,会根据他们的船只的大小来收取费用,要是有不愿意交税的就会按盗贼论处。然而,百姓本来就很贫穷承受不起交税的压力,靠水吃水的百姓的生活没有了希望,所以他们对朝廷很是不满意,就开始集聚到了爆发点。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开始招募义军,占据了梁山伯,正式的开始了起义,并且立即就带兵打仗了,他们先后攻了十余城左右,惩治了那些不务正业得贪官,杀富济贫,他们的声势日益的增长。在宣和三年五月的时候,因为宋江带兵攻击了海滨遭到了伏击,最后失败了,他们的船只也都被烧毁了,导致他们没有了一点退路,最后都被抓住了,从此起义也被镇压了。
事实上,曾经两宋大大小小加起来有过数百次的农民起义,而宋江起义只是在里边规模比较小的,影响力比较小的一次了。为啥会有这么多人知道宋江起义,是因为明朝的《水浒传》和南宋的《宣和遗事》。被我们所知道的宋江起义,其实是通过演义和虚构出来的。
方腊起义是在宣和二年(1120年)到宣和四年(1122年):从政和元年(1111年)开始,东南地区的百姓就遭到了“花石纲”的伤害,因为老百姓久久的被剥削被压迫,所以他们心里不服,反抗情绪也越来越高,方腊则趁这个机会背地里组织发展他的势力。在宣和二年十月初九的时候,方腊假装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老百姓发动了起义,称自己为圣公,建元永乐,他还设置了将帅,以他们的头巾分辨等级,头巾颜色不一样等级也不一样,还建立了农民政权。没到十天的时间,义军得人数就有了数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