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奇人刘伯温到底有多牛?真的是能掐会算吗
诸葛亮、张良、刘伯温这样的人才,几百年才出一个,老百姓都称之为神人,也就是说作为人,确实挺神的,但毕竟还是人,能掐会算的是神,所以不能算能掐会算,只能算智慧过人。胡适说:“历史名人就是一个让老百姓任意打扮的小孩。”对于刘伯温这样极其智慧的人,老百姓总愿意把他打扮的一切尽如人意,于是民间关于他的传说数不胜数,但都不外乎神仙下凡一类,然后,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而实际上,朱元璋遇见刘伯温的时候,他看见的是一个50岁的老头而已。
▶在朱元璋攻城拔寨的时候,刘伯温最“神”。
后人说刘伯温能化腐朽为神奇,这是夸张了,但他能点石成金,确实事实。在他辅佐朱元璋攻城拔寨的过程中,他一直扮演的是一个“导师”角色,作为一个战略家,总是能够冷静清晰地判断当前形势,他能看到朱元璋看不到的地方,这就是他作为神人的地方,比如:他想到到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可能造反,也想到朱元璋最大的敌人,是内部的纪律,他制定了许许多多战争的方案,最后都得以实现,和朱元璋配合4年,一个小小的割据政权,已然成为南国霸主。
于是才会有预知后世1000年的《烧饼歌》,人们愿意相信这样的神人是存在的,但他留给朱元璋的锦盒(据说朱元璋要求刘伯温将未来的预言,留下来交给自己的子孙,让他们在必要的时候打开,从而获得指引),朱允炆打开后只是一把剃刀和一串佛珠,崇祯皇帝朱由检选择煤山上吊,就说明刘伯温的锦囊实际上并不存在。▶刘伯温不是神,因为他自己都不相信神仙
刘伯温的才能是不容怀疑的,他的《时务十八策》一点也不比诸葛亮的《隆中对》逊色,和朱元璋合作的这些年,他不遗余力地拽着朱元璋像那个梦想奔跑,而朱元璋也从来不脱离轨道,正是因为刘伯温那种异于常人的智慧,总是能成功的事实。
可是天下一统之后,刘伯温就不神了,原因是朱元璋开始执行他“狡兔死走狗烹”的机制,尽管这样,刘伯温的诸多政策,他也小心翼翼地实践着,不然刘伯温也不会告老还乡后,还被言辞激烈的地逼回来。刘伯温虽然没有能掐会算这么夸张,但确实是个文武全才。刘伯温自小就被人高度评价,入仕后还被有识之士比作诸葛孔明。可见其才智之高。而且从他给朱元璋效力时提出的《时务十八策》更是证明了他的才能。
其文主要以《时务十八策》为例。在朱元璋尚还弱小时,就给他规划了一个发展方向。
策一:告诉朱元璋天下为有德者居之,要他修身修德。
策二:告诉朱元璋蒙元国运已去,红巾军又在中原,你可以先经略东南,也就是往东南发展,割据东南。事实证明这条策略非常有效,迅速为朱元璋奠定了争霸的基础。
策三:以陈涉为例,告诉朱元璋缓称王,这样不会引起其他割据势力的针对。
策四:建康为六朝古都,先占据建康(南京),以南京为依托向东南发展势力。
策五:说陈友谅杀主自立,属于篡位,来历不正,不得信任
策六:要朱元璋轻徭役,以元朝无道告诫朱元璋,得民心在着得天下。
策七:任用贤能,以桀纣为例,只有政治清明才能得到士族得归附。
策八:用人不问其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予以众人,则四方有才能的人都回来归附。
历史没有真相,只留下道理!很多的历史人物都是在当时科学观念落后的情况下,加以演义,以神话传奇的方式记录下来的。所以,我认为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应该没有书上写的那么夸张,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个人很有才学,并且逻辑分析能力较强,对事物发展的判断能力也是很高的。
刘伯温是元末明朝的浙江人,从小天赋极高,读书能做到七行俱下,而且过目不忘,十四岁时便学习春秋经书,这些儒家经典,本身晦涩难懂,初学的人一般只能读通,却不明含义,可刘伯温看了几遍之后便能倒背如流,而且还能解说文义,连老师也十分佩服。刘伯温并不只读四书五经,对于兵书、天文历法尤其喜欢,甚至还学过“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被当时的人比作是当代诸葛亮。
刘伯温一直有着匡扶正义的抱负,因此当出身低微、却有着正义感的朱元璋请他出山辅佐时,刘伯温便不再隐居,而是成了朱元璋手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朱元璋占领南京后,天下还有三股力量,张士诚、陈友谅以及元朝,相对而言,朱元璋实力最弱。这种状况下,刘伯温提出了“避免两线作战,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方针,当陈友谅攻下安徽太平,即将顺流而下进攻南京时,朱元璋帐下的谋臣大多劝朱元璋避其锋芒,弃城他走,唯独刘伯温语出惊人,认为“凡言降者或议逃者,应尽诛之,以免扰乱军心”,还分析陈友谅虽然兵多,但骄气冲溢,目空一切,甚至觉得“成王业,在此举”。在这种危急关头,刘伯温三言两语便稳定了军心,避免了朱元璋彻底堕落为流寇。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传闻中料事如神的刘伯温吧。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许多书籍都说刘伯温才智卓绝、料事如神,深富文韬武略,但我认为刘伯温只是一个杰出的谋士,只不过被后世大肆宣扬,被人们推上了神坛。所以我认为他并不是会掐算,他只是一个聪明的谋士,能察言观色,同时精读历史,从而推衍历史的走向。
小时候的刘伯温天资聪慧,而且非常好学,有过目不忘之能,被街坊邻居称为“神童”。十四岁的刘基入郡庠(即府学)读书。在众多童生中,刘基表现出了非同一般的理解能力,对其他人来说晦涩难懂的春秋经,在刘基手中能流利的背诵下来,并且读透其精髓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足以说明刘伯温是一个聪明的人。
刘伯温的仕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元朝做官的二十多年,刘基过得并不顺心,因为官阶一直是七八品,在他的诗文中,常见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历史上怀才不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观点和理念不同的原因吧,才使得刘伯温多次辞官。后来在朱元璋手下才绽放光华。
在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能在紧张的军事形势下仍能冷静分析对策的刘必有其过人之处,正好这次的战争影响了历史的走向,所以刘伯温才会被逐渐神化,认为他挪动了历史的滚轮,改变了历史的轨迹。
人们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我认为刘伯温是成功的,尽管不能掐算未来,但他用自已的智慧为明朝出谋划策,在历史交叉路口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尽管不能料事如神,但起码流芳百世。刘伯温,去掉历史的光环,他仍一个聪明的谋士,加上一点点幸运,历史长河上已然留下了他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