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龙突围男主角是谁
《反恐特警组:潜龙突围》是由托尼·基格里奥执导,阿德琳妮·帕里奇、迈克尔·加·怀特、莫妮卡·甘德顿、泰·奥尔森、郑启蕙等主演的动作片。该片讲述了一组特警遭到一名国际恐怖分子的火力袭击的故事。男主角泰·奥尔森饰演,加拿大演员,主要作品有《致命法理》。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想问问头条的友友们,你们感觉自己读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是什么
狼图腾是我在高中时候读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它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所感,阐述了狼作为群体生活的这么一个物种,是怎么进行捕食,繁殖,抵抗外来入侵,自己主人公觉得狼是有信仰的,是有组织纪律的,把狼的一些特性及群体生活的特性完美表达。狼的这种图腾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学习,所以我推荐给大家这本书。
“雷锋的故事”书!雷锋是湖南省人,雷锋精神代代相传,过去要学!现在要学!将来还是要学!雷锋是时代楷模,与我们共产党人脉脉相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每日一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艰苦朴素永不忘,立场坚定斗志强,集体主义思想放光芒…”。雷锋生前讲:“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辽宁省抚顺市被大众称为“雷锋城”男女老少、工农兵学商、公务员、党政干部齐上阵学雷锋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归”。雷锋精神受到全国人民的“青睐”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生、群众乐于助人,救难扶贫,孝亲敬老,扶老携幼就是正能量!学雷锋精神三生不悔!三生有幸!世代相传。
世界读书日,多么亲切而又会被健忘的日子。人生糊涂读书始,读书越多越糊涂。若问最有价值的是哪本书,一时还真说不出。家有藏书两千多册,先买后买有个顺序,有的只是装装门面,有的翻破书皮买新的,各种版本有差别,名人评注观点参酌着读。知识是学习累加的过程,没有哪本书是透天玄机。哪门学问都有专业语言,不用不学全然不知。不以读书比文化高低,原来彼此读的不是一门书。急用先学本没错,开卷有益是家常道理。现在阅读方法有更替,许多人听书不看书,读书好比手擀面,筋斗又有麦香味,听书犹如方便面,饿时也可以充充饥。无事翻书是乐趣,打发时间增加新知不亦乐乎!
如何摆脱困境
1.深度思考,接受现状
坦白的讲,如果我们真正想要打破眼前的僵局,走出困境,就不得不面对当下。很重要的一步,也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那就是接受现在的一切,接纳目前糟糕的现状和自己。事情已经成定局,那么就不要总是去抱怨,沉湎于过去,要学会接受,然后再有所行动。
2.找准位置,制定改变的计划
解决问题,走出困境,需要做好的第二件事,就是制定行之有效的改变计划。计划不是随随便便制定的,是有技术含量的。放下所有的傲慢与偏见,卸下所有的伪装和面具,然后客观的看待自己,剖析自己,给自己找到最准确的定位,最合适的位置。
3.执行下去,边走边看
将计划很好的、坚定的执行下去,努力完成制定的目标,这是走出困境需要做到的第三件事。在行动的路上,请不要懈怠,不要恐惧,不要固执,不断地调整方向,让自己不偏离轨道。
困局每个人都有吧!我是普通老百姓,最近就碰到一个,何去何从?如何处理越来越难抉择?虽然心里有个小声音,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不甘。如何破解困局查资料学习了三点:
一、反向思维解困局。事因必有果,所以现在的结果是这样?要去问原因,从原因找问题,是最快的解决方式。只要从原因上分析条件和因素就能知道困局的形成,解决是什么问题本质导致到现在的问题。
二、换位思考解困局。困在一个圈子的时候,总是一个相对立的问题,事情的革新和发展,总有矛盾要发生,竞争对手,资金困局都能形成困局,所以要突围,必须用足够的理由来分析对手的方向和方式,创造自己的方式和方向,独树一帜自己的风格。
三、破开环境解困局。这是我们普通人比较常用的一种办法,在这个环境中能生存,换一个环境可能就被消灭掉。就像水,在冬天是冰,在高温下是气。所以当你被困住的时候要想着环境改变,变了就觉得很容易了。
人在破解困局中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好多困局都是由于人为的习惯或者管理不善造成。培养个人的习惯,提升个人的素养尤其重要,好习惯极其难养成,长期的坚持有利于完成个人的计划和目标,能实现预期就像困局本来就不存在一样。管理因素也是人为因素,对市场的判断不准,对事情的分析不清,一定要人为把握数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例如做销售要从数据和信息的收集中分析受众和目标,真正达成自己的目标,化解困局。
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陷于困难的处境。要摆脱困境,通常需要做到:
1. 具备摆脱困境的心态。
遇到困境,我们不要慌乱,保持冷静,并要正视它,不要逃避。有些困境并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找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待情绪平复后可以做一下心理建设,告诉自己,良好的心态能战胜一切困难。
如果自己暂时还不具备战胜困境的勇气时,可以寻求信任的家人或朋友的帮助。
2. 分析形成困境的原因。
首先,从客观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自己遭遇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值得关注的是,在分析困境时,要抓住关键问题的关键环节。
其次,分析一下自己所具备的优劣势,有哪些资源可以为自己所用。
最后,可听取不同的意见,多方面去了解一些信息,吸取他人摆脱困境的成功经验。
3. 制定措施和办法。在详尽分析后,可因应实际情况制定应对的措施,予以逐步破解。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
古代有哪些科举考试的有趣故事?(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鉴古方能知今。当下,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按照人们对高考的重视程度论,高考无异于科举科试,同样影响前程,决定命运。那么古代科举考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留心翻了一下史料,觉得有些趣味,拿来与大家共亨,也算应个景添个乐,让学子和家长们放下压力,轻松上阵。
属于考场纪律范畴。历朝历代对科举考生的检查非常严格。金朝的检查甚至严格到进场前对考生挖鼻孔、掏耳朵,防止考生在耳朵和鼻子里夹带。考生对这种搜检方式很有意见,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考试。放弃考试的多了,科举也门可罗雀了,这样肯定不行。办法总比困难多,他们还是想到了管用的招术,改成考前统一洗澡,然后换成统一的服装再进场考试。这种方式很有效。
属于思想认识范畴。在唐代,科举考试分为很多科目,其中进士科很难考,因此,考上进士就成了很多唐代文人的梦想,就连唐宣宗李道龙也有这样的梦想,他对进士也很着迷,不仅很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还在皇宫的柱子上写下“乡贡进士李道龙”的字样,以表彰自己考试的功绩,给子民树立了榜样。
属于自由发挥范畴。这也应该是当下高考学子的梦想。按说不可能,但是却正式存在着。唐代科举实行行卷制度,即在参加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结集成册送人,以宣传自己,提高知名度,好在考试的时候多一些中举的机会。因为唐代科举考试的试卷不封卷,每个人都能看的考生的姓名。有人就因此占了便宜。有一个叫阎济美的考生,第一次参加科举没有中举,落选后,他很失落地给主考官写了一首诗。后来,阎济美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巧的是,主考官还是上次那个官员。这一次,因为对阎济美有印象,而且成绩还不错,于是,阎济美就幸运地中举了,成了不封卷制度下的幸运者。
属于想不到范畴。公元837年,一个叫李肱的考生由诗歌直接钦定为状元。李肱的应试诗歌《霓裳羽衣曲》被主考官认为是完美诗歌,他把这首诗拿给唐文宗看,唐文宗很高兴,当他知道李肱是皇室子弟时,更加高兴。看来,皇家子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不可救药。于是,李肱成了状元。唐文宗要树李肱为榜样,让更多的皇家子弟跟他学,做一个对朝廷有用的人才。不过,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李肱不是皇室子弟,他能不能中状元?答案可能是未知数。
属于讲理不商量范畴。明清时期,八股文成了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八股文有一定的制式,对初期学习写作的人有一定的帮助,但长期学习和写作八股文,会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模式中。清代的科举考试,甚至对考生每一页答卷纸上每一行多少字,每页有多少行都有明确的规定。趣事登场,《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就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中,只顾洋洋洒洒地书写,在翻页时一不小心翻错,第二页成了空白页,从此与科举无缘。落第后,蒲松龄心灰意冷,从此改写神仙鬼怪故事,为后世留下《聊斋志异》。如此严苛的规定,也就有了后来人们对八股文的批判。而八股文,也成为清末废除科举的一个理由。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想要在科举考试之中名列前茅的话,少不了巴结讨好负责考试的主考官,这在历史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但是在历史上有一个人他没有找到任何关系,不仅在考试中高中, 而且还抱得美人归,他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著名诗人王维。著名的大诗人王维当年去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想找一些主考官来讨好,方便自己走后门,但是无奈一个人也没找到,但是后来王维无意间听人们说当朝的公主十分喜欢听音乐,于是王维穿上了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乐师的模样,抱着一个琵琶就前去找公主去了,这一去彻底的改变了王维的命运,公主一眼就看上了王维,因此王维在后来的考试中,才能够高中。是不是感觉王维这个人十分聪明呢!
说归说,笑归笑,高考真是很重要,考的好上学,考不好下地,为了有个好学上,看完这个,抓紧看书学习吧!
古代的科举考试是皇帝为了选拔人才而设立,因此也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主观色彩,这里就说几个因为各种原因倒霉或者幸运的考子。
吴兆骞是吴江人,清初的著名诗人,文采极好,少年时就有盛名。在顺治十四年吴兆骞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然而之后不久有人揭发考场舞弊,朝廷震怒,在次年下令全部入京复试。本来以吴兆骞的文采倒也不在乎这个,问题清廷为防止舞弊,在考场直接派兵守候,每个考生身边站上一个持刀军士。
考生们都是文弱书生,哪见过这种场面,各个都是胆战心惊,又怎么可能考出正常水平。吴兆骞也不例外,吓的全身发抖连试卷都没写完,结果自然是认为他也是舞弊才考上的,直接除名,打了四十大板,抄家,全家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地处北方,环境恶劣,流放宁古塔可谓九死一生。吴兆骞虽然靠着一身文采很快得到赏识,得到了一个教书的轻松职位,后来甚至黑龙江将军巴海也慕名请他来教授自己孩子,但是过的也是凄苦无比,写下了不少慷慨悲凉的诗作,被称为边塞诗人。
后来经好友顾贞观搭救,吴兆骞在宁古塔待了整整23年以后得以重返故乡,不久病逝,可以说是被一次科举毁了一生。
有倒霉的就有幸运的,乾隆五十四年殿试的状元胡长龄,原本不过排名第十,不过乾隆看了他的名字“长龄”,79岁的乾隆觉得这正好对上自己长寿,于是心情大悦,亲自把他提到了第一名,钦点为状元。
而清末的朱汝珍和刘春霖也是因为慈禧阅卷时的心情而一喜一悲。殿试结果原本是朱汝珍第一,刘春霖第二。不过朱汝珍是广东人,慈禧想起这些年给她添堵的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顿时多了几分恶感,而一个珍字让她又想起了珍妃。而刘春霖是直隶人,此时又恰逢有旱情,“春霖”两字寓意雨水,可谓大吉大利。
所以慈禧大笔一挥,两人次序调换,刘春霖成了状元,而朱汝珍屈居榜眼,可谓有人幸运就有人倒霉。
【因为名字好被选为状元郎的故事】
说到这古代的科举考试,还真有一个趣事,曾经在中国科举的历史中,有一个人因为名字吉祥,被特意从第二名提到第一名的真事儿,而且还是慈禧亲自干的,下面咱就讲讲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您听好咯。
话说在大清光绪年间,自打宋英宗定下的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科举考试又到了揭榜的时候,按照惯例,负责阅卷的大臣们在芸芸考生中选出了123(也就是当年的状元,探花和榜眼)的名单呈给了皇上,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光绪皇帝之时个傀儡,真正的大权还是在慈禧皇太后这里,让慈禧过目后亲自钦点。
当慈禧拿过大臣呈上来的名单,刚刚看到第一名的名字和籍贯就不由的眉头一紧,因为此人是广东人,此时的慈禧看到广东人就大为不爽,因为当时折腾大清朝最狠的叛逆都是出自这里,比如话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比如革命党的头领孙中山,尔后慈禧又看到此人的姓名就更为不快了,此人叫做朱汝珍,这名字中有一个慈禧最讨厌人的字。那便是珍!要知道慈禧亲自下令处死的皇妃名字就叫珍妃,想到这慈禧便把这第一名的卷子扔到一边继续翻看第二名的卷子,刚看到名字,慈禧的脸上就出现了笑模样。这位举子之名为刘春霖,是直隶人(今河北),慈禧心想这“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对大清真是吉兆啊,而且他是直隶肃宁人氏,这个地名也是非常吉利的,肃宁不久是肃清匪患,让大清安宁嘛,于是乎,慈禧拿起御笔就把状元的名号赐给了这位刘春霖。下面是刘春霖的真容老照片,大家来看看这位史上最幸运的状元吧。
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健全的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对于提高当时全民族的文化水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而历朝历代,在科举考试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小插曲,也让人忍俊不禁。
《儒林拾碎》的作者阮明在他的书里给我们写了这样一则笑话;
晚清的时候,八股文已经废弃不用,改试策论,可是,很多出题的人,为了显示自己学贯中西,经常在所出试题中夹杂着西洋的典故。
有一次的试题就为“项羽拿破仑论”。
把楚汉时期的西楚霸王项羽,硬生生去与法兰西的拿破仑相提并论。
当时绝大多数的考生连法国都不清楚,更不晓得拿破仑是怎么回事?可是,试题出来了,硬着头皮也得答卷啊。
于是,一个大胆的考生就抡起笔,写到:“项羽者,秦末与刘邦逐鹿中原之英雄也,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哉?
”又有一考生写道:“项王战垓下,敌追之紧,突围不得出,戟折矢尽,遂手拿破轮,连击杀追敌数十人,突围抵乌江。
”考官看了卷子,哭笑不得,在考生卷子上写下批语:“秀才笔下可通神,能遣霸王拿破仑,一自乌江分别后,破轮转劫变洋人。”
这几天正好高考季,大抵上在古代科举考试就等于是加强版的高考了,华夏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5年隋朝开始,一直到1905年的清末才结束。绵延1300年之下,其中的故事自然多姿多彩。我来换个视角,从考题上说说科举的逗逼事儿。
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想搞一些新气象,于是在科举中加了议论文写作,就是所谓策论。国门洞开之下,西方文化历史虽然冲击力大,但毕竟不可能短时间覆盖整个中国。官员们自然对西学接触较多,穷乡僻壤的书生到哪去看西洋书去?
偏偏1901年张之洞治下的湖广出了这么一道题,大抵上是为了跟紧时代脉搏,把中外名将比较一番。然而无数学子看到这题目完全懵逼了,拿破仑是个什么玩意?能吃吗?有毒吗?好吃吗?能入药吗?这还是脑袋稍微灵光点的。
更悲剧的是审题思路走另一边的,西楚霸王因何手拿破轮子?他不是拿的霸王戟吗?项羽拿了破轮子让虞姬怎么想?让楚军怎么想?让进攻他的刘邦怎么想?不会笑话他吗?不会鄙视他吗?他到底走过怎样的心路历程才这么惨烈的报复社会?请走进《今日说法》为您揭开...阿呸!走进光绪27年的湖广乡试。
一时间湖广学子脑洞大开,纷纷写下千古不朽的盛世文章:
想那西楚霸王项羽,其为人也,力能举鼎,气盖山河,乃拿一破轮,尚何足道也哉!——这是替项羽鸣不平的,抗山举鼎都不在话下,拿个破轮子寒碜谁呢?
项王战垓,敌迫之紧,后围不得出,戟折矢断,遂手拿破轮,连击杀追敌数十人,突围至乌江。——这是开脑洞替项羽解释的,兵器丢了,只好拿破轮子打到乌江。
夫项羽者,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乌能为项羽所拿哉?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哉?——这是实在吃不准题的,只能认为项羽拿整个轮子都不赢,拿个破轮子也并没有卵用。
考试完毕究竟是怎么阅卷我不得而知,倒是《张之洞遗事》里记录了一首诗,虽然属于打油性质,但颇为贴切:
苍茫大地来介绍几则:
(一)温庭筠两则
唐朝礼部考试在夜间举行,温庭筠在灯烛下答卷从不起草稿,只见他双手笼袖,靠着几案,考试帖诗,一韵只一吟而成,凡八韵只须八吟,因此考场上号称温八吟。
沈询侍郎任主考那年,特地将温庭筠叫到帘前考试,因为温爱替别人作弊。正好前一天温有点闷闷不乐,这天晚上很快考完要找开门先出去了,但仍写了千余字的政论。传说他暗中已为八人解答了难题。
(二)苏轼、苏辙
苏老泉丶苏轼、苏辙父子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老苏家占了三席,苏东坡更是多面手,他是哲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他是儒、道、释三家的通才,可也有记忆短路的时候。我们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苏轼与弟苏辙参加礼部考试,苏轼不解试题,对案长叹,且注目苏辙。苏辙会意,把笔管一竖,用口向管中吹气。苏轼顿悟到这指的是《管子注》。
作弊手段这等高妙,你不服不行。
(三)顾璘 张居正
史载,张居正从小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是荆州著名的“神童”,他十二岁就成为了秀才。不仅如此,他还深受当时荆州学政的赏识,认为其必成大器。因此,十二岁的张居正在荆州府,算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张居正十三岁的时只身赴武昌进行乡试,这次要是考中,便是举人了。张居正在考前还写了一首诗,名为《题竹》,内容是:“绿遍潇湘外,梳林玉露寒,凤毛丛劲节,只上尽头竿”。应该说,这不算很经典的诗,但却表达了他参加这次乡试志在必得的决心和信心。
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张居正中举人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张居正居然落榜了。 原来,是当时的湖广巡抚顾璘故意阻止张居正中举。他认为,十三岁的人还是一个孩子,中举人太年轻,怕他以后骄傲自满,把上进的志愿打消,反而对张居正不利,因此,他主张给张居正一些挫折,激发他的斗志,使他更能奋发。
据说,顾璘和监试冯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凭自己的才学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还是让他迟几年,等到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更加不可限量,希望你仔细斟酌” 。冯御史听从了顾璘的建议,没有录取张居正。后来,张居正知道了这件事情,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对顾璘感激涕零。
三年之后,也就是嘉靖十九年,十六岁的张居正再次参加乡试,这次他没有落榜,一举高中举人。这时,顾璘正在安陆督工,听说张居正中举,很是高兴。 他后来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这时对中才的说法罢了,你不是一个中才,上次我耽误了你三年,我做的可能对,也可能不对。但是,我还是希望你有远大抱负,要做伊尹、颜渊这样的国之栋梁,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
张居正对顾璘的谆谆教导深为感动,此后更加发奋读书,为人处世更显老练善谋。嘉靖二十三,二十岁的张居正参加会试,但没有考取。嘉靖二十六年,在经历了嘉靖二十三年的会试失败之后,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正式步入仕途,这时的他,仍然是年少得志,确也少年老成,这和他中举人时候的经历不无关系。
此后,张居正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庶吉士逐步成为首辅大臣,乃至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今天就是高考了,这个题目还真是应景啊~
中国的科举考试自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创立到现在,已经传承了有1400多年,可以说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试图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在1400年的科举考试中也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唐朝末年有一个叫包谊的举子,他的文采也非常不错,本来是很有机会高中的,但是由于得罪了主考官刘太真,刘太真就发誓不让包谊考中。第一场考试过后,以包谊的学识是轻松通过,刘太真这个人也很坏,他不直接淘汰包谊,而是打算考完第二场再让他淘汰,让包谊先高兴一会。结果第二场考完后,刘太真又放他到第三场,想让他再高兴会。第三场过后,刘太真果然没有录取包谊,然后拿着拟定的名单去找宰相,不过当时也恰逢“朱呲之乱”不久,名单中有位姓朱的考生被刘太真录取了,宰相看到他的姓氏便很不高兴,让刘太真换人。刘太真一看宰相生气了,自己也慌张了,脑袋一片空白,已经想不起其他优秀举子的名字,只记得被自己记恨的包谊,结果包谊就阴差阳错最后高中了。
唐代在科举考试前,通常会有些考生为了获得高分,要进行考前“行卷”,也就是说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呈现给位高权重之人,已得到推荐。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也不免俗套,当年20岁的王维去长安参加“高考”,他也拿着自己的作品去了岐王府,不料被人捷足先登,比岐王更有地位的太平公主早已将状元许给了他人。不过岐王看王维“风姿郁美”就让王维在太平公主的宴会上,假扮成艺人,给太平公主表演弹琵琶,以吸引太平公主的注意。
宴会当天,王维演奏的琵琶清脆婉转、令太平公主入了神,岐王趁势把王维举荐给公主,说这个小伙子不仅琵琶弹得好,学问更好。王维趁机把准备好的诗文献给公主,公主读后,特别欣赏,不仅待王维为上宾,而且还让王维成为了进士第一名。
明朝浙江学政相当于浙江教育厅长李贤在省试的时候,一时兴起微服私访,向私下考量观察下浙江的学子,他在路边看到有两名考生不准备考试还下起了棋,这俩考试还边下边聊到,根本不需要复习,自己肯定金榜题名,李贤总不能出道有100个人名的怪题还刁难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