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华夏民族当真爱好和平,没有对外扩张过吗
这个问题简直不是问题,我国的960万平方公里又不是充话费送的,是祖祖辈辈实打实打出来的。
华夏民族早期的疆域就在黄河流域一小片,当时华夏民族的农耕民族还很低级,还需要经常迁徙以应对水灾等自然灾祸和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并且此时的华夏四周,强敌环伺。所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不是四个民族,而是对四方一群民族的统称,虽然这里边有些民族属于华夏族群,但是他们跟华夏民族却并不是和平共处,而是互相掐架。
早期跟华夏掐得最欢的,应该是东夷,他们盘踞在今天山东及其附近这一片近海的土地,有事没事掐一架,在夏朝太康时期还把夏朝暴揍一顿,史称“太康失国”,后来夏朝历经数代努力才收复故土。
到了商朝,商从头到尾都在跟东夷掐,到了帝辛时期,纣王把全国精锐调到东边打东夷,取得巨大胜利,但一不小心被周朝钻了空子,率军攻进朝歌,帝辛自焚而死,死后被黑成穷凶极恶的商纣王。
周朝也跟东夷掐,为了干掉他们,西周将吕尚(即姜子牙)和周公的长子伯禽都封到了山东,分别是齐国和鲁国,所以山东叫做齐鲁大地。经过齐国和鲁国的努力,到春秋战国时期,东夷已经完全融入到了华夏民族之中,此后的东夷,指的是更东边那些岛屿上的居民,而不是山东大陆上的居民了。
东夷解决了,其他方向也没闲着。楚国代表着周朝的疆域扩展至长江流域;秦霸西戎则将那些西戎分成三部分:赶走的、反抗的、融入的,西戎的反抗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才被秦国完全解决;在中原各国的努力下,中原的夷狄要么被赶走,要么被融合,夷狄建立的中山国最后也被赵国吞并。
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南征百越、并岭南,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在今内蒙古),版图前所未有。
但是,四周依旧遍布敌人,自秦以后,北方草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西南、西北边境也从不安稳,东北也骚扰、叛乱不断,但是两千多年下来,华夏民族的领土是在不断扩大的,这直接说明了问题。
古代社会,是森林法则,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一切都赤裸裸的,在这种情况下,不会打仗的国家和民族没有存在数千年的可能。而现代社会,在森林法则表面披上了一层叫做和平的薄纱,在各国利益交缠的今天,越是大国,就越不想随便撕破这层薄纱,当然,在某个地方穿个洞是某些国家喜欢做的。
我们生性爱好和平,但这是在国家民族还在的情况下,否则,还得另说。
是的,我们华夏民族确实爱好和平,从来没有对外扩张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们早早就学会了造屋,用火,中药,种植五谷等等,发明了文字,懂得祭天拜地,祭祀祖宗,我们是富户,东西多的吃不完,可是周边都是穷鬼野人,他们要来抢我们的好东西,女人,我们没有办法,只好用力打死了男野人,把女野人接过来,不嫌她们粗鄙,同他们睡觉,并扶养教育小野人,教育好以后还给他们身份,从不歧视,我们是农耕民族,看地荒的挺可惜的就辛苦的继续种植,然后就变成今天这样子了。我们从来没有对外扩张过,我发誓!
我是近猪者痴,边缘历史的爱好者。
当然不是,从理论和事实两个方面来谈谈。
“内圣外王”最早出自先秦《庄子·天下篇》,但历来被都被归属于儒家。孔子的“内圣外王”思想被后世门徒阐释为,国家对内对外都讲仁义道德,内修王道自然四海宾服、万国景仰,这种不讲利益、空谈道德的纯粹“王道”实为迂腐谬论。儒家门徒鼓吹这个“内圣外王”,一是儒家追求稳固统治,要的是以不变应万变的三代之治,这样儒家士大夫就可以实现长久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权利垄断,同时只讲仁义道德治国,几千年抱着四书五经足矣,可以避免暴露儒家不能经世致用、与之俱进的短板,还能防止武人“擅开边衅”以军功威胁文人统治。
当然,这只是儒家的一厢情愿。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一直遵循的是“王霸并用”,霸道是法家提出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主张。“王霸并用”有两层内涵:
第一层是对内、对中华百姓以王道为主、以霸道为辅,即道德引领、法治约束,对外、对非我族类以霸道威慑为主、以王道教化为辅
因为古人认为“夷狄畏威而不怀德”。唐太宗名臣魏征说:“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苏东坡说:“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之也”。
第二层是在国势强盛时,对外多用霸道威慑,即强硬国际和外交政策。国势不济时,隐忍蓄积,对外暂时以王道示弱,即怀柔国际和外交政策。汉唐是典型
是的,华夏民族是部落民族,在中国,除了刘姓家族,阿拉伯人都是炎黄子孙,十分善良,都有桃花元的思想,叫偏安,享受。东西两汉刘姓家族,非炎黄子孑孙。炎黄子孙误称汉族人。关于刘姓的来历。我上学老师讲过,并非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抱错了坟头,认错了祖先。不过现在都给炎黄子孙化了。
其实不用从大历史或国家,民族来看这个问题。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讲,比如你一有钱身强力壮的邻居有天过来和你说:“从今天开始,你家!包括你的那几口人和你家的那一亩三分地归我家了!”,你说这事能和平?